2015年缺口近45万 汽车人才匮乏的焦虑
2013-10-12 11:16:00 作者:吴晔 来源:新华汽车 我要评论
[提要]经过60年尤其是近30年来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为了缓解人才大规模匮乏以及整体质量不高的状况,付于武提出完善激励机制,优化本体人才成长环境;建立汽车科技人才数据库,用好用活科技人才;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等八项建议。
经过60年尤其是近30年来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然而通往汽车强国的道路漫长而遥远,要实现这一中国梦想,需要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转型升级,这正戳中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软肋——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欠缺,背后便是人才匮乏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汽车人才的短缺已引起多方焦虑。10月11日,在吉利大学举行的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与人才培养座谈会上,人才问题引起40多名中国机械工业及汽车行业的老领导、老专家以及车企的强烈关注,纷纷支招,探寻组建现代化百万汽车大军的路径。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现场
在座谈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用“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表达了人才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对中国汽车科技人才的发展情况的介绍却让人对汽车行业人才的匮乏和现状充满担忧。据他介绍,汽车行业科技人才数量有增长,但远低于产量增幅,到2015年汽车行业从业人员的缺口为44.5万,科技人才缺口将近6万,研发人员缺口也将达到5.5万。巨大的人才缺口对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带来严峻的考验。担忧还不仅仅是来自数量,通过对中国12家整车企业的调查发现,人才质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大障碍。35岁以下年轻人是科技人才队伍的主体,资历多在 6 年以下,而技术成熟却需要 4-10年时间。此外,企业对科技人才队伍的总体评价一般,后备科技人才综合素质与企业需求差距较大。科技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亟待完善,包括人才成长激励方式、能力评价机制、政策环境等。除了整车,后市场企业仍然不得不面对科技人才学历偏低、高端人才匮乏、流动性强等问题的持续困扰。每到节假日或者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各汽车维修店的技师需求紧张以及昂贵的工时费都是很好的证明。
为了缓解人才大规模匮乏以及整体质量不高的状况,付于武提出完善激励机制,优化本体人才成长环境;建立汽车科技人才数据库,用好用活科技人才;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等八项建议。
“未来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院校提出了更高要求。” 付于武补充道。
付于武关于校企合作和职业教育的建议得到了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强烈认同。正因为作为一名企业家亲身感受到了普通高等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和矛盾,吉利在2000年就创办了吉利大学,通过企业需求倒逼教育的方式,培养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面临三大问题,除了研发创新能力弱以及零部件体系和整个同步研发力差之外,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全球竞争力弱是又一大问题,”李书福说道。吉利希望在人才培养方法上实践探索,找到一条满足企业发展的道路。据介绍,吉利大学从成立伊始,就确立了民办非盈利办学的宗旨,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合作,全面引进德国IHK双元制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吉利产业办学的优势,专门成立了“产教协同委员会”,真正实现了产教联合培养人才。湖南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以“工学结合,校企联动”的办学模式,走出一条全新的汽车人才培养模式。从企业办学到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从基础的职业教育到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吉利产教协同之路也愈来愈宽阔,为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培养汽车人才的重任自然不能全寄希望于职业院校,我国普通高校也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加强汽车专业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国家也需要为企业和学校等提供多方面的支持。王瑞祥呼吁,“我们要以专家型、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汽车人才队伍建设;以各级人才库建设为重点,加快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以既有人才资源为基础,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培养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汽车人才队伍。”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